源自:广州日报·新花城
“我妈妈1米63,我爸爸1米8,我1米28,我以后会1米85......”
“我妈妈1米63,我爸爸1米8,我1米28,我以后会1米85......”
张晓莉还记得,当时年仅5岁的桐桐经常站在小区的牛奶柜门前,看着两个柜员阿姨,一直重复着这句话。
早在桐桐2岁的时候,张晓莉就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同于其他的孩子,经过医生诊断,确定了桐桐有孤独症。
“从确诊之后,我就带着儿子在康复机构训练,我自认为孩子已经训练得还可以,和普通孩子差别应该不大,但是孩子准备上幼儿园的时候,却遇到被5家幼儿园拒收的情况。”张晓莉笑着说。在当时,大家对孤独症也还没有什么认识,孤独症孩子很难融入社区。于是她萌生了一个勇敢的想法,让儿子走出“围城”、融入社会。她要借此告诉大家,自己的儿子是孤独症孩子,希望大家认识孤独症,了解孤独症,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有特殊需求的儿童。
如今,桐桐是普通学校的高二学生,能够独立出行,拥有自己的朋友。在2024年全国守望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网络年会上,桐桐妈妈张晓莉告诉记者,自己儿子的能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融合教育。作为活动的策划执行者之一,她邀请全国各地的家长前来分享融合教育经验,分享前沿资讯,希望为推动心智障碍者更好融入社会提供更多经验和参考。
桐桐带上假发在社区宣传孤独症相关知识。
“我们要理解别人的不理解,因为他还没有了解,所以不可能理解,也就不可能接纳。”想要儿子融入社会的想法并不是说说而已,张晓莉回忆起当时自己一有想法,立即行动起来,带着儿子走出家门,让“别人”靠近孤独症。她让桐桐跟社区的叔叔阿姨们一起相处,当桐桐表现出和普通孩子不同的行为时,她及时在旁边向大家解释,告诉大家桐桐的“交往说明书”。“桐桐会不断地重复着说一句话,而且那句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像小蜜蜂一样” “他很喜欢摁开关”“他喜欢亮闪闪的东西”“你跟他说的他都听得懂”“他很乖巧的,只是感觉系统有障碍”。
“说明书”的每一句都在解释桐桐的状态,也在拉近社区和桐桐之间的距离,“去菜市场买菜,每一个卖菜的叔叔阿姨都会跟他聊两句,蹲下来跟他说话或者跟他打招呼。”除了附近的社区,张晓莉还走入儿子上的普通学校,到班级里跟同学们科普桐桐的状态。“在普校,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接触过特需儿童,不知道要怎么去跟他们相处,所以我们要向他们普及。倡导学校的接纳。”经过张晓莉的努力,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和同学嫌弃桐桐,甚至都有意无意地照顾桐桐。“他的同桌4年来都没有提过换座位。”张晓莉说。
融爱之家组织先锋队进校园发起有关特需群体的辩论赛。
如今,桐桐16岁了,张晓莉融合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教育桐桐的方方面面,长期地融入社区、学校、社会中令他的行为已经跟健全孩子没有明显区别了。
什么是融合?融合指的是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张晓莉融合的教育理念就是让桐桐、让特需儿童走进社会,和家人、学校、企业、社会产生连接、形成共识。她认为只有走出特殊教育的小圈子,走向社会,让特需孩子跟着健全孩子一起学习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心智成长。
怀着这样的理念,张晓莉和其他心智障碍儿童家长在2015年发起并创办了广州市越秀区融爱之家特殊儿童服务中心。在带着儿子进行社区融合的过程中,她结识了一群有着相同经历的家长,很多家长也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了她的融合观点,并尝试通过实际行动推动特需儿童融入社会。
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向普通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科普心智障碍群体。张晓莉和家长们成立一个特教支援小组,为普通学校的老师们答疑解惑,科普教育心智障碍儿童的方式,同时还在学校里开展了爱的种子的课堂、在班会课和学校的社团课为学生们科普心智障碍群体。
张晓莉到桐桐班级班会课科普特需群体相关知识。
融合的第二步就是尝试推动特需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张晓莉融合的观念也涵盖了融合教育的理念。什么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就是协助特需儿童融入主流学校,让他们跟适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张晓莉认为普通学生跟特需学生在一个班级里一起学习,一方面有助于特需儿童学习健全儿童的思维方式,在日常交流中促进特需儿童的康复,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健全学生对生活幸福感的洞察能力,在互助中种下关爱特需群体的种子。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融合教育模式,提倡满足所有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为所有学生提供在高质量、年龄合适的班级里享有平等高效的教育和服务机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融合教育发展模式与保障机制,但是特需儿童融合教育转衔体制缺失、融合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仍有待解决。因此,2024年全国守望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网络年会上,以张晓莉为代表的心智障碍家长邀请融合教育专家代表共同探讨心智障碍儿童未来的教育规划和职业发展。
香港教育大学教授冼权锋在会上提供了一些思路。他介绍,在香港地区,普通学校的老师职后都需要储备相关的特殊教育知识,教育局为在职教师提供系统的“照顾不同学习需要”的基础、高级及专题培训课程,让更多学童获得充分的照顾。
张晓莉给教师开展特需群体培训课。
在特需儿童小学入学前,家长、学校和特殊教育心理专家一同开会评估孩子的程度,讨论孩子适合到主流学校还是到特殊学校。在孩子入学后,除去授课的老师和特教专家,每个学校都有专门的特殊教育统统筹教师负责指定特需儿童的学习生活。在12年义务教育结束后,社工及时收集家长和学生的意愿,如果学生能力较高,他们会联系慈善组织培养他们公开就业的能力,帮助他们与企业对接,让他们拥有自力更生的机会。香港教育大学团队的研究指出特需学生的生涯教育的重要性,而校内特殊教育青年学苑更提供持续学习机会,发展他们的潜能。
与此同时,他也提出,目前香港地区的融合教育仍然存在学校管理标准、特需学生专一学习方案制定、优化老师培训等方面的不足,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者继续探索。
这种探索给了家长们方向,也给到共同参与的动力。“我们希望社会接纳特需儿童,而不仅仅只是包容他们。”张晓莉希望,特需儿童能够在融合教育中学习融入社会的能力,同时希望社会也能更好地包容和接纳他们,“这是一个共同努力,双向奔赴的过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实习生:黄姝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春林
详情可点击下方链接进行查阅: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6/18/4ea91aa7cfa54e3390cae0227581b49f.html?channel=weixin